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3 posters
第21页/共40页 • 1 ... 12 ... 20, 21, 22 ... 30 ... 40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66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驰骋于天下之致坚”的于被去掉了。
“无有入于无间”的于被去掉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驰骋于天下之致坚”的于被去掉了。
“无有入于无间”的于被去掉了。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69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一段文字是全文中唯一没有被改动的。不过由于整篇文章的主题变了,针对的目标变了,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也就不同了。《老子》原文实际上是针对以侯王为首的统治集团讲的,“可以长久”就是指江山能够永久的意思。《道德经》的矛头所向不是昏庸的统治者,而是包括圣人在内,必须无条件为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卖力服务的人。因此这段话,就变成是提倡保守思想的人生格言。“可以长久”四个字也就被理解为是人人都可以适用的人生追求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一段文字是全文中唯一没有被改动的。不过由于整篇文章的主题变了,针对的目标变了,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也就不同了。《老子》原文实际上是针对以侯王为首的统治集团讲的,“可以长久”就是指江山能够永久的意思。《道德经》的矛头所向不是昏庸的统治者,而是包括圣人在内,必须无条件为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卖力服务的人。因此这段话,就变成是提倡保守思想的人生格言。“可以长久”四个字也就被理解为是人人都可以适用的人生追求了。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72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
老子原文: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被篡改后:清静为天下正
还是灌输“清净无为”的那一套。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
老子原文: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被篡改后:清静为天下正
还是灌输“清净无为”的那一套。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73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老子》是针对社会问题说的,所以把“罪”“祸”“咎”列为统治者人生道路上的三大难关;特别是“罪”,是说统治者如果没能把社会问题治理好,不顾人民死活,只是一心追求个人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就等于对人民犯罪。《道德经》是针对一般人自身的修行问题说的,它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个人行为举止的形象问题,所以它不把“罪”列为修行人的惩戒范围。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老子》是针对社会问题说的,所以把“罪”“祸”“咎”列为统治者人生道路上的三大难关;特别是“罪”,是说统治者如果没能把社会问题治理好,不顾人民死活,只是一心追求个人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就等于对人民犯罪。《道德经》是针对一般人自身的修行问题说的,它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个人行为举止的形象问题,所以它不把“罪”列为修行人的惩戒范围。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76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78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
总是把“恒”篡改为“常”,这是为什么呢?
“闻道者日损”被篡改为“为道日损”。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
总是把“恒”篡改为“常”,这是为什么呢?
“闻道者日损”被篡改为“为道日损”。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79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被篡改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被篡改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被篡改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被篡改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80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82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
老子原文: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被篡改成: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一切,本来都是道之所为,却被篡改为“德”。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
老子原文: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被篡改成: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一切,本来都是道之所为,却被篡改为“德”。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84楼
“而器成之”被篡改为“势成之”,
明显是被篡改于儒教的“君子不器”,儒教轻视“器”的科学知识,而道教非常重视。
“而器成之”被篡改为“势成之”,
明显是被篡改于儒教的“君子不器”,儒教轻视“器”的科学知识,而道教非常重视。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85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有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一段话本来应当连在五十一章的后面。是说明“天下”即自然界是有起源的;“道”在自然界起源中发挥了生养万物的作用,故“以为天下母”。“万物”是“道”的子嗣,不但要遵照母亲的教导,还要反过来保护好母亲,即使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道”作为母亲的生养作用,才会持续下去不至于完结。这是告诫人类要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道德经》把这一段切下来放在本章开头,使之与上一段完全脱节,从而改变了行文的原来意思;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有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一段话本来应当连在五十一章的后面。是说明“天下”即自然界是有起源的;“道”在自然界起源中发挥了生养万物的作用,故“以为天下母”。“万物”是“道”的子嗣,不但要遵照母亲的教导,还要反过来保护好母亲,即使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道”作为母亲的生养作用,才会持续下去不至于完结。这是告诫人类要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道德经》把这一段切下来放在本章开头,使之与上一段完全脱节,从而改变了行文的原来意思;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87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其虚,服攵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道德经》把“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改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虽然只是两字之差,而“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人”是不具身份的普通概念,两者涵义不同;“解”与“径”的区别更大,“解”改为“径”,使其前面作为社会规律解释的“大道”二字,变为供人行走的路;“行于大道”也就只好解释为“走在大路上”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其虚,服攵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道德经》把“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改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虽然只是两字之差,而“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人”是不具身份的普通概念,两者涵义不同;“解”与“径”的区别更大,“解”改为“径”,使其前面作为社会规律解释的“大道”二字,变为供人行走的路;“行于大道”也就只好解释为“走在大路上”了。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88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道德经》的制作者所关心的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个人超脱,虽然只是在文中的“修之”二字后面各增添了一个“于”字,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道德经》强调逃避现实、脱离实际的个人修身养性,老子关注的是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的思想普遍觉悟。《道德经》加上了“于”字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子》里这个包涵着从个人的思想斗争逐步扩大形成社会理念到最终达到统一认识改变社会制度整个过程的“修”字,从主动词变为被动词,圈定在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上,把改造社会的理论变为个人修养哲理,从而否定老子原来化及社会的集体行为。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道德经》的制作者所关心的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个人超脱,虽然只是在文中的“修之”二字后面各增添了一个“于”字,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道德经》强调逃避现实、脱离实际的个人修身养性,老子关注的是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的思想普遍觉悟。《道德经》加上了“于”字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子》里这个包涵着从个人的思想斗争逐步扩大形成社会理念到最终达到统一认识改变社会制度整个过程的“修”字,从主动词变为被动词,圈定在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上,把改造社会的理论变为个人修养哲理,从而否定老子原来化及社会的集体行为。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92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和曰常”被篡改为“知和曰常”
“知和曰明”被篡改为“知常曰明”
“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意思是说啊,哈哈,光腚小孩,赤子,还不懂夫妻交欢的事情呢,就会小鸡鸡勃起,
这是“含德之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和曰常”被篡改为“知和曰常”
“知和曰明”被篡改为“知常曰明”
“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意思是说啊,哈哈,光腚小孩,赤子,还不懂夫妻交欢的事情呢,就会小鸡鸡勃起,
这是“含德之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93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把其中的“亦”字给去掉了;而且把针对知识层面讲的“浅”字,换上针对社会地位讲的“贱”字,意图是避开对待用人问题的观点,使之成为个人对待任何事情的处世态度。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把其中的“亦”字给去掉了;而且把针对知识层面讲的“浅”字,换上针对社会地位讲的“贱”字,意图是避开对待用人问题的观点,使之成为个人对待任何事情的处世态度。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94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兹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被篡改为“我无欲,而民自朴。”
还是无欲的那老一套。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兹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被篡改为“我无欲,而民自朴。”
还是无欲的那老一套。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96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是以方而不割”被篡改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道德经》在“是以”后面加上“圣人”二字,移栽在圣人身上,变成他个人的行为准则。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是以方而不割”被篡改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道德经》在“是以”后面加上“圣人”二字,移栽在圣人身上,变成他个人的行为准则。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98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之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
这一段讲的是治国方法问题,看起来似乎《老子》原文与《道德经》在文字上变动不大,只是把《老子》原文中的“是以” 变为“是谓”、“是谓”变为“之谓”。殊不知这么一变,把“惟啬”与“早服”、“重积德”之间的关系全给改变了。《老子》原文中的“是以”是表示“惟啬”的工作方法,能起到使别人“早服”的效果;能起到“早服”作用则在于“重积德”。这里的“早服”指的是别人。《道德经》把它改为“是谓”,则是表示“惟啬”的含义就叫“早服”。能够“早服”就是“重积德”。 这里的“早服”指的是自己。所以又把这里的“是谓”改成“之谓”。《老子》原文的“早服”,是作为“惟啬”的效果指出的;是说要达到这种效果还必须在“重积德”上下功夫,所以用“是谓重积德”。《道德经》的“早服”,是作为“唯啬”本身的含义提出的,表示“唯啬”就是要“早服”,本身能够做到“早服”这是“重积德”的体现。从表面看好像文字变动不大,关键是这么一改,把“早服”从他人那里巧妙地转到自己身上来了;原来是作为统治者在实施治国政策时所必须采取的工作方法,变成了被统治者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之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
这一段讲的是治国方法问题,看起来似乎《老子》原文与《道德经》在文字上变动不大,只是把《老子》原文中的“是以” 变为“是谓”、“是谓”变为“之谓”。殊不知这么一变,把“惟啬”与“早服”、“重积德”之间的关系全给改变了。《老子》原文中的“是以”是表示“惟啬”的工作方法,能起到使别人“早服”的效果;能起到“早服”作用则在于“重积德”。这里的“早服”指的是别人。《道德经》把它改为“是谓”,则是表示“惟啬”的含义就叫“早服”。能够“早服”就是“重积德”。 这里的“早服”指的是自己。所以又把这里的“是谓”改成“之谓”。《老子》原文的“早服”,是作为“惟啬”的效果指出的;是说要达到这种效果还必须在“重积德”上下功夫,所以用“是谓重积德”。《道德经》的“早服”,是作为“唯啬”本身的含义提出的,表示“唯啬”就是要“早服”,本身能够做到“早服”这是“重积德”的体现。从表面看好像文字变动不大,关键是这么一改,把“早服”从他人那里巧妙地转到自己身上来了;原来是作为统治者在实施治国政策时所必须采取的工作方法,变成了被统治者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899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申”字是表示当今申明的原则。“圣人亦弗伤” 表示以往的“圣人”也是不主张“伤人”的。《道德经》虽然在文字上只是把“申”字改为“神”字,实际上对“神”与“鬼”的理解与老子的原意是大相径庭的。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申”字是表示当今申明的原则。“圣人亦弗伤” 表示以往的“圣人”也是不主张“伤人”的。《道德经》虽然在文字上只是把“申”字改为“神”字,实际上对“神”与“鬼”的理解与老子的原意是大相径庭的。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900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这个上边一开始时已经对比过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这个上边一开始时已经对比过了。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901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老子是一个以普通老百姓为根基的平民教育家。“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老子“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原文中的这一段话,说的就是要发挥“道”对民众的教育作用。“道者”就是指承担以“道”教育民众义务的人。他所宣扬的“道理”,就是注入万物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善人行善的资本,也是不善人向善的依据。所以《老子》原文中用的是“注”字和“葆”字。“美言”与“奠行”都是教育手段,“美言”指使用动听的语言做宣传,“奠行”指树立模范行为做榜样。“市”字表示有声的宣传教育可以得到传播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贺人”表示无声的示范教育可以起到感染人、激励人的催化作用。后面是以古代“立天子、置三卿”时所举办的“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的隆重仪式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无声教育对“不善”者心灵所产生的“坐而进此”和“有罪以免”的震撼效果。《道德经》把“注”字改为“奥”字,“葆”字分别改为“宝”与“保”字以示“善人”与“不善人”之区别。可见它是把“道”看成是可以超脱物外保佑万物的神灵了。因而,“不善坐而进此”被改为“不如坐进此道”,“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也改为“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描绘出了一幅以“道”为偶像,号召百姓求拜以免罪的景象。这与老子从抓教育入手,以改造主观世界为目标,强调“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老子是一个以普通老百姓为根基的平民教育家。“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老子“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原文中的这一段话,说的就是要发挥“道”对民众的教育作用。“道者”就是指承担以“道”教育民众义务的人。他所宣扬的“道理”,就是注入万物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善人行善的资本,也是不善人向善的依据。所以《老子》原文中用的是“注”字和“葆”字。“美言”与“奠行”都是教育手段,“美言”指使用动听的语言做宣传,“奠行”指树立模范行为做榜样。“市”字表示有声的宣传教育可以得到传播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贺人”表示无声的示范教育可以起到感染人、激励人的催化作用。后面是以古代“立天子、置三卿”时所举办的“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的隆重仪式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无声教育对“不善”者心灵所产生的“坐而进此”和“有罪以免”的震撼效果。《道德经》把“注”字改为“奥”字,“葆”字分别改为“宝”与“保”字以示“善人”与“不善人”之区别。可见它是把“道”看成是可以超脱物外保佑万物的神灵了。因而,“不善坐而进此”被改为“不如坐进此道”,“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也改为“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描绘出了一幅以“道”为偶像,号召百姓求拜以免罪的景象。这与老子从抓教育入手,以改造主观世界为目标,强调“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902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905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老子原文: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被篡改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要带高我们,而蜥蜴人篡改的道德经,要我们那么劳累的走1000里地啊!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老子原文: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被篡改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要带高我们,而蜥蜴人篡改的道德经,要我们那么劳累的走1000里地啊!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910楼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这一段与上一段在内容上也是不能分开的,是接着上一段的话来痛批“为道者”的,因为他们是不懂装懂在搞瞎指挥。《老子》原文指出:“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又说“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就是要这些不懂装懂搞瞎指挥给地方造成灾难的“为道者”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不懂行,虚心地向群众求教。《道德经》把“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改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完全改变了《老子》的原来意思;原是痛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断送事业生命的义正词严的话从而被篡改为了宣扬愚民政策的政治主张,让老子背黑锅蒙受不白之冤!
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这一段与上一段在内容上也是不能分开的,是接着上一段的话来痛批“为道者”的,因为他们是不懂装懂在搞瞎指挥。《老子》原文指出:“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又说“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就是要这些不懂装懂搞瞎指挥给地方造成灾难的“为道者”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不懂行,虚心地向群众求教。《道德经》把“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改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完全改变了《老子》的原来意思;原是痛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断送事业生命的义正词严的话从而被篡改为了宣扬愚民政策的政治主张,让老子背黑锅蒙受不白之冤!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回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仙道华夏上古文明灭亡于蜥蜴人阴谋的过程
913楼魏 王弼注本《道德经?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老子》原文是以江海作比,指出圣人受百姓拥戴的道理在于具有“善下”作风,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厌”。接下来“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的意思是:不是因为他与百姓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才都不去与他争论。可以看出,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厌”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他与百姓有没有不同的意见。《道德经》回避问题的实质,改之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把圣人塑造成只会低声下气充当群众尾巴的应声虫或者是阳奉阴违的变色龙,突出“不争”二字,以鼓吹它那逃避现实、与世无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汉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老子》原文是以江海作比,指出圣人受百姓拥戴的道理在于具有“善下”作风,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厌”。接下来“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的意思是:不是因为他与百姓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才都不去与他争论。可以看出,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厌”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他与百姓有没有不同的意见。《道德经》回避问题的实质,改之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把圣人塑造成只会低声下气充当群众尾巴的应声虫或者是阳奉阴违的变色龙,突出“不争”二字,以鼓吹它那逃避现实、与世无争.
道法自然- 帖子数 : 1187
注册日期 : 13-05-08
第21页/共40页 • 1 ... 12 ... 20, 21, 22 ... 30 ... 40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